Select Wisdom Brand

6 - 约伯夫人——从间接苦难中学到的 约伯记2:9-10

系列: 约伯记 (Job)
參考: Job 2:9–10

约伯夫人——从间接苦难中学到的

约伯记2:9-10

 

引言

我最近看到一个新闻,说在纽约开了一家卖丈夫的商店,很不可思议吧,这样女人就可以来这里选择丈夫,显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这家商店的入口处贴着这样一个公告:“您只能来我们商店一次。”

这家店总共有六层,当顾客去到更高的楼层时,所提供丈夫的男性特征就会增加。然而,这里有一个陷阱:购物者可以从一个特定的楼层选择任何一个人,或者选择上一个更高的楼层,但顾客不能再回到下面的楼层。

一位女士最终决定试一试,想去找个丈夫。她走进大厅的门,在她前面的另一扇门上,有一块牌子写着:“一楼这层的男人有工作,热爱主。”

她想:“我去二楼看看。”

电梯门开了,走廊对面的门上写着:“这层的男人有工作、爱主、爱孩子。”她想:“这很好,不过我想再上一层看看。”

在三楼,牌子上写着:“这些男人有高收入的工作、爱主、爱孩子,而且长得特别帅。”“哦,天哪!”她很兴奋,但觉得有必要继续往上走。

她上了四楼,看到牌子上写着:“这些男人有高收入工作、爱主、真的爱孩子,长得非常帅,而且有一贯的浪漫气质。”她想:“主啊!我是不是应该满足于从这层里面找一个呢?不过,第五层会是个什么样的呢?”

她又上了一层,看到这层的牌子上写着:“这些男人有很好的工作、爱主、真的很爱孩子,长得非常帅,有一种敏感的浪漫气质,喜欢做饭和做家务。”

“哇!太好了!”她很想停下来,就在这一层做出选择。但她还是经不住诱惑,上气不接下气地向顶楼走去。电梯打开了,走廊对面的一个牌子上写着:“这一层没有人。这一层就是为了证明女人是不可能满足的。”

好吧,我不认为这个故事很有趣。现在我可能已经得罪所有的姊妹了!我保证,在今天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只会说一些鼓舞人心的话。

如果你事先就了解一个人的所有特征来选择你的伴侣,那会怎么样呢?你可以找到最好的伴侣。如果你知道生活中即将发生的事情,那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是不是会更容易呢?事实上,生活中的挑战是无法逃避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艰难和危险。

当我给年轻夫妇举行婚礼的时候,我常常会在祷告把他们交托给主的时候哽咽,因为我知道我们是在把一个家庭交托给主,而在这个家庭中,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将来等待他们的是欢乐还是悲伤。这就是为什么在结婚的时候要把这个小家庭交托给神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最近在我学习的时候偶然发现,你可能已经接触到一些非常危险的东西,而你自己却不知道。多达一百万的年轻人因为这个东西而患上了各种各样的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哮喘和中耳感染。一些孩子甚至因此经历了永久性的听力损失。在成年人中,它会导致癌症和心脏病。事实上,每年有五万人因此死亡。

尤其令人不安的是,受害者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带来了这样的后果,他们只是碰巧接触到了它。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十四个州通过了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九个州已经确保吸烟现象不会出现在工作场所和餐馆。现在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这个罪魁祸首就是“二手烟”。

上世纪八十年代,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烟草公司进行了一项研究,证明二手烟有剧毒。然而该公司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把这些发现压下来没有报道。现在真相大白了。美国外科医生总会(Surgeon General)报告说,吸入二手烟肯定会带来健康风险。

到2005年,研究已经证实,二手烟每年导致二十万名两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每年导致一万五千人住院,它是每年五十万哮喘发作和一百六十万人去医院就诊的原因。[1]

这些人遭受疾病的痛苦,并不是因为他们碰过香烟或雪茄,其实一次也没有;他们只是和吸烟的人住在一起,他们只是和别人一起坐车,或者是在餐馆中他们旁边的人在吸烟而已。科学已经证明,即使是短暂地暴露在二手烟中,也会使血小板变得更稠。血管内壁被破坏,冠状动脉流量减少,即便是短暂暴露于二手烟中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2]

我讲这篇道的目的,不是要让那些吸烟的人戒烟,不过要是能戒了当然很好!聚会结束后,你可以把你的香烟或雪茄放在讲台上。然而,那只是我这篇信息的间接目的。让我更感兴趣的是,我们可以深切关注二手烟的影响,各州甚至通过法律来处理这个问题。细菌的问题,在工作场所避免压力的问题,安全的工作条件等等,都得到了很多关注。然而,对于更具有破坏性和改变生命的事情,却几乎看不到人们付出足够多的努力,而这些事情比二手烟更致命、更危险、对人的影响更大。我想把它称为“间接的苦难”。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受到二手烟的不利影响,它是造成无数生理疾病的原因,每年几百万人去医院看医生、去咨询师和心理学家的办公室都是因为二手烟的缘故,但是从来没有通过任何法律来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科学能够根除它,任何药物都不能完全消除它的影响。

间接苦难是接触到苦难中的人时给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痛苦。圣经在这方面提供了唯一的帮助和唯一的希望。

 

回顾

我上次讲到约伯的时候,他还坐在一堆焚烧过的垃圾和留下的灰烬上。他坐在那里,极度痛苦,用一块碎瓦片挠自己的身体,想减轻那种可怕的瘙痒。

约伯和他妻子在几十年前结婚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事情将来会发生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现在他们的生活已经完全崩塌了。约伯现在正遭受一连串身体上的病痛和折磨,包括:

  • 毒疮(2:7);
  • 持续瘙痒(2:8);
  • 吃不下饭(3:24);
  • 恐惧万分(3:25);
  • 失眠(7:4);
  • 身上长满蛆虫(7:5);
  • 硬化的皮肤裂开并渗出脓液(7:5);
  • 呼吸困难(9:18);
  • 两个眼圈发黑(16:16);
  • 体重急剧下降(19:20;33:21);
  • 持续高烧、关节疼痛(30:28, 30);
  • 持续的浑身疼痛(30:17)。

约伯活在极大的痛苦中,他从家里搬了出来,搬到了镇上的垃圾堆里,那里住着其他的乞丐和麻风病人,他非常痛苦,不想再和任何人在一起。现在,约伯成了众人的笑柄,大家都在谈论他。他们以为这个人是为神而活,但显然他在暗地里过着一种有罪的生活,以至于神现在要严厉地审判他。

除了约伯之外,唯一还活着的一个家庭成员约伯也失去了,那就是他妻子。她已经吃了不少苦头,但她还要看着丈夫受苦,间接地吃更多的苦头。如果说约伯是苦难的缩影,那么她就是间接苦难的缩影。这两种苦难都会对一个人的信心和对神至高、仁慈的信任产生致命的打击。

我们把她称呼为约伯夫人。

 

约伯夫人:一个间接的受苦者

犹太拉比的传统认为约伯夫人是雅各的女儿底拿。虽然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约伯生活在先祖时代,但只有微弱的证据表明他妻子是雅各的女儿。另一种传统认为,底拿的一个女儿,就是约伯和底拿的一个女儿,后来搬到了埃及,当约瑟被提升为宰相时,她成了约瑟的妻子。我们对此无法确定。这个女人是约伯的妻子,关于她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可搜集的,于是就变得很神秘了。

我们知道约伯夫人在约伯记第二章中出现了。那时候约伯从家里搬出去了,坐在垃圾堆的炉灰中。一段时间以来,他一直饱受身体病痛的折磨。现在请大家看第9节:

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仍然持守你的纯正吗?你弃掉神,死了吧!”

有人把它翻译成:“放弃神吧,去死吧!”也有人翻译成:“跟神告别吧,然后去死。”换句话说就是:“弃绝神吧,把你信心的见证扔了,唯一还让你活着的就是这个信心,叫神把你治死吧。”[3]

约伯夫人说:“很明显神已经放弃你了,你为什么不放弃神呢!”有些人可能会把她描绘成一条狡诈的蛇。加尔文(Calvin)相信她是受魔鬼驱使去试探她丈夫。奥古斯丁(Augustine)相信她是撒旦的同谋,撒旦允许她活着就是为了让她引诱她丈夫去诅咒神。是这样吗?没有人告诉我们。然而,在我做了很多学习和研究之后,我个人并不认为她想让约伯犯罪;我相信她是想结束约伯的痛苦。

希伯来语圣经的希腊译本叫做“七十士译本”,是在主耶稣诞生前二三世纪翻译的。虽然七十士译本不是神所默示的,但有趣的是,使徒保罗和我们的主在他们的事工中引用了这个译本。在七十士译本中,约伯夫人对约伯做了一个更长时间的演讲,这也许能帮助我们了解,是什么驱使她建议约伯弃绝神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译本是这样说的:

过了许久,他妻子问:“你还要忍耐多久?说:‘看哪,我还要再等候片时,寻求解救我的指望’?看哪,你的记忆已从地上抹去。我们的儿女们,就是我忍受剧痛所生的,我劳苦养大的,结果却是一场空。而你自己却坐在虫子堆中,在露天中过夜,我却独自在各处流浪,直等到太阳落山,才能从紧抓住我不放的辛劳和痛苦中得以解脱。”

经文后来还记录了她为了买点吃的,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卖掉的这段屈辱经历。[4]

约伯夫人实际上是在说:“一切都没了,我们算是完了,再也回不到以前了。神已经丢弃了我们……唉,约伯,我实在是不忍心看你受罪的样子。弃掉神吧,从你可怕的苦难中解脱吧。”

我们无法赞同约伯夫人向丈夫提出的建议,但我们至少可以理解她为什么这么说。

 

从间接苦难中所学到的

在我仔细研读这段经文的时候,我对那些遭受间接苦难的人做了一些观察。我总结出了四点,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二手苦难、也就是间接苦难中学到的功课。

第一,间接苦难和直接苦难一样痛苦。

虽然与直接苦难不同,但间接苦难同样也是非常痛苦和难熬的。问题是,间接苦难可能是无法表达的。当一个人遭受身体上的痛苦时,他可以简单地说:“我很疼。”而那些看着他的人,无法帮助或缓解他的疼痛,但他们也在难受,只是方式不同而已,甚至他们会更痛苦。

 

第二,间接受苦的人比直接受苦的人更容易陷入绝望。

约伯夫人就是证明。她已经认定神不值得敬拜或顺服了,她认为也没必要活下去了,现在她建议约伯也这么做。

她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其实也不奇怪。约伯夫人也失去了十个孩子!实际上她也失去了丈夫和生计,她丈夫曾经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领袖坐在城门口,他在东方是个有名的人。他们的荣誉都一去不复返了,对她而言,他们的希望也消失了。

在希伯来语经文中,约伯夫人所用的“弃掉”和“”这两个词都是祈使动词,“弃掉”在当代译本中翻译为“亵渎”。她的劝告无疑是迫切的,是通过痛苦的哭泣和眼泪来表达的。我想象着她倒在约伯身边的情景,说:“约伯,放弃吧,放弃吧……”然而第二章告诉我们,约伯不同意。在第二章中,他还没有到绝望的地步,他会在第三章中绝望,诅咒他出生的那一天。

 

与那些直接经受人生磨难的人相比,间接苦难会对你的信心产生更大的危害。

第三,间接受苦的人还有他们自己的痛苦要忍受,还有自己的功课要学习。

有个学校的初中教室的墙上挂着这样的标语:“经历是最苛刻的老师:它先让你考试,然后才给你上课。”[5]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你还在努力复习功课,还没有准备好,但考试却是一个接一个地继续。

对于间接苦难的受害者来说,通常有两个考验,而不是一个。一个是对你身边的人正在经受的苦难所带给你的考验,一个是神要你在自己的苦难中所面对的考验。

我们教会的一个姊妹在看着丈夫找工作的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随时记录在纸上。这个过程起起落落,持续了两年多。当她丈夫被解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压力越来越大、账单也越来越多的时候,她写下了一些非常深刻的话语。她在一段题为“谁来安慰我?”的短文中这样写道:

这次裁员对你们两个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你们都有很大的需求,他失业了,你失去了安全感。他认为他失去了自己的身份,因为他失去了工作;而你认为你失去了自我,因为你觉得你正在失去他。他非常想要一份工作,你也非常想让他有一份工作。[6]

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约伯夫人的心声。无论是经济上的、社会地位上的还是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地位,她的一切都依赖于约伯。但现在,她一瞬间失去了这一切。她的牲畜和仆人已不复存在,她的收入就减少了。她作为族长妻子的地位也已经丧失了。[7]

这并不是她自己的错,但约伯夫人的生活还是被彻底改变了。她沦落到需要靠救济过活,忍受着以前那些羡慕她好运气的朋友的怜悯和目光。最糟糕的是,她的丈夫坐在镇上的垃圾堆里,所有的荣誉都毁了,所有的尊严都没了。约伯因为浑身疼痛和发烧而瑟瑟发抖,吃不下饭,满身是疮。约伯夫人现在相信,宁可马上死去也比挥之不去的痛苦要好。

约伯夫人有自己的功课要学,有问题要问,有泪水要流。这是她的客西马尼园。

英国著名牧师司布真(Spurgeon)曾经说过:

哦,亲爱的朋友,当你的悲伤把你压得粉身碎骨时,就在那里敬拜吧。如果那个地方已经成为你的客西马尼园,那么你就把你痛哭和眼泪献给你的神。记住大卫的话:“你们众民,要倾心吐意!”但不要停在那里,把这句话说完:“你们众民,要在祂面前倾心吐意!”把器皿倒过来,把它倒空是一件好事,否则这种悲伤可能发酵成更酸的东西。把器皿倒过来,让每一滴都流出来,在耶和华面前倒空。[8]

 

第四,间接受苦的人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在平衡他们合乎圣经的看法和过敬虔的生活方面需要帮助。

也就是说,间接受苦的人可能更需要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帮助他们站起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去看望一个在医院或是在家里的正在经受痛苦的人,当你离开的时候,你觉得你根本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帮助,反倒是他们给你带来了很大的力量。你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度过难关的,他们却告诉你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你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但他们却为你带来了很多益处。

这正是发生在约伯夫人身上的事。她失去了生活的平衡,她在垃圾场找到了她丈夫,对他说:“约伯,是时候该丢弃你的信心了,弃绝神,然后去死吧。”

 

从直接苦难中所学到的

然后,这位受苦的约伯变成了老师。我要从约伯对他妻子的回答中,总结几个从直接苦难中所学到的功课。

第一,自己经受苦难绝不是抨击他人的借口。

请看第10节的前半部分:

约伯却对她说:“你说话像愚顽的妇人一样……”

乍一看,这话说得似乎有些刻薄,但实际上是一个善意的责备。请注意,约伯没有说他妻子是个愚顽人或愚顽的妇人;他说:“你说话像个愚顽的妇人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即使你说的话像他们那些人说的一样,但我知道你不是他们那种人,我知道那不是真正的你。”

约伯并没有骂他的妻子是傻瓜,这是希伯来语“拿八”的意思。这个词在旧约圣经中被用来指那些实际上不敬虔和没有鉴别力的人。约伯实际上是在对她说:“你说的都是有失身份的话,你对神的了解应该不是这个水平。我知道你有太多的悲伤,你大失所望,但弃绝神的想法是不认识神的人才会说的,就像你刚才说的那种话。”[9]

这实际上是对他妻子已经知道的事情的一种善意提醒。

 

第二,苦难往往是教导深刻真理的最佳讲台。

约伯在第10节接着教导他妻子说:

“……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

希伯来语的“”或者“”这个词,描述了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与神的关系中,从神那里领受祂所赐的,而不是某种被动的接受。[10]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接受。对从神而来的美好事物欣然接受,也要对从神而来的痛苦事物欣然接受。约伯夫人放弃了,而约伯接受了。他妻子是退却和绝望,而约伯是接受和希望。

另一位痛苦不堪的女人写了下面这些话:

“放弃和接受是两码事。放弃是降服于命运,听天由命;而接受是降服于神。放弃是静静地躺在空虚的世界里;而接受是起来朝见这位让世界充满意义和目的的神。放弃是说“我不能”;而接受是说“我能”。放弃是说“我的一切都完了”;而接受是问“主啊,我在这里,接下来是什么呢?”放弃是在说“真是浪费”;而接受是问“主啊,你用救赎的方式来使用这一团糟的局面吧。”

这就是传教士的妻子伊丽莎白·艾略特(Elizabeth Elliott)所写的话,她的丈夫被印第安的一个亚马逊部落杀害。她和玛姬·桑特(Marge Saint)以及她们的孩子一起又回到了那个村子里,把圣经翻译成当地语言,后来几乎整个部落的人都相信了耶稣基督。[11]

四十年后,就在几个月前,她的一个孩子史蒂夫·桑特(Steve Saint)站在我们教会的这个讲台上,宣讲了神信实的作为和祂至高主权计划的奇妙。

 

第三,苦难是我们是否满足于神的旨意的试验场所。

旧约时代的先知哈巴谷,在哈巴谷书3:17-18说过这样一段话:

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

另外,让我感到很欣慰的是,我们没有看到经文记录了约伯夫人反驳约伯的话,她没有用激烈的言辞来回应他善意的责备,以及有关神赐予欢乐和痛苦的权利的温和教训。这在我看来,表明她同意了约伯的话,也许这让她产生了深深的自责。对此我们不知道,但也许那天在镇上的垃圾堆旁,在她痛苦的丈夫坐在灰烬堆上时,她自己的灵得到了复兴。

 

结语

约伯记的第一部分可以命名为“当雷击来临时”。这对约伯的生活和财产,包括他的家庭、他的钱财、他的梦想和他舒适的生活,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各种计划全部化为乌有。

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幕是约伯和他妻子,也许他们蜷缩在地上。她无法把头靠在约伯的肩膀上休息,但也许她就坐在他旁边。约伯很想搂着她来安慰她,但他所能做的只是悄悄地提醒她要相信神的信实。

最后我用彼得前书的一节经文来结束约伯记第一部分的内容。彼得前书4:19说:

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为善,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 

请注意彼得说的是:……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

约伯夫妇不是第一对照神旨意受苦的人,也不是最后一对。也许你也是按照神的旨意在受苦的人,也许你正在经历间接的苦难,或者你在经历直接的苦难。彼得说此时此刻要做什么呢?

……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

造化之主”就是造物主,把自己的灵魂交托给信实的造物主。这是多么好的建议啊。这里的“交”就是“交托”,在希腊语中是个银行术语,意思是“存入”,表达了把财宝存放在安全可靠的人手里的含义。当你把钱存入银行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对你的保险金额是有限的,大约是十万美元。也就是说,你存再多的钱,如果出现风险,保险公司也只赔付你十万美元。我从来没有检测过这个限制。然而,我们的造物主神对祂所能担保的没有限制。你交给祂保管的东西都是安全的,这是神所应许的。

神永远都不会对受苦的人说:“对不起,这个我处理不了……这有个极限,超过这个我就不能再保证了。”[12]神不会这样说。

彼得说:“当你受苦的时候,你可以放心,你的灵魂和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你的造物主大能的手里。当你坐在灰烬堆中的时候,即使间接苦难使你充满了恐惧和怀疑,你也可以在祂的怜悯和关爱中安息。”神是信实的,祂大有能力。

另外,彼得用的那个希腊语词“交”或“交托”,我们的主耶稣在多年前也用过,当时祂被钉在十字架上,说出了最后这句话:

父啊!我将我的灵魂在你手里。”(路加福音23:46)

如果在主耶稣最痛苦的时刻,能把祂自己的生命交托给祂的父神,那我们也能。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更像约伯夫妇,甚至更像我们的主和救主耶稣基督。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07年2月18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07

版权所有

 

[1] “Secondhand Smoke Fact Sheet,” Aug. 2006, http://www.lungusa.org.

[2] Ibid.

[3] Albert Barnes, Notes on the Old Testament: Job, Volume 1 (Baker, 1949), p. 118.

[4] David J. A. Cline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Job 1-20 (Word, 1989), p. 53.

[5] John MacArthur, The Power of Suffering (Victor Books, 1995), p. 135.

[6] Diane Johnson, Blue Moods/Blue Skies.

[7] Clines, p. 51.

[8] Charles Spurgeon, The Suffering of Man & The Sovereignty of God (Fox River Press, 2001), p. 18.

[9] Clines, p. 54.

[10] John E. Hartley, Job (Eerdmans, 1988), p. 84.

[11] Jill Briscoe, “In My Father’s Arms,” http://www.preachingtoday.com.

[12] Charles Swindoll, Hope Again (Word, 1996), p. 210.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