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Wisdom Brand
20 - 记得!

20 - 记得!

系列: 提多书 (Titus)

记得!

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第二部分)

提多书3:3-4

 

在保罗给提多写了那封鼓舞人心的信75年之后,一位住在雅典的教会领袖兼教师给一位朋友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描述了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的区别。他写道:

基督徒和其他人之间的差异不是国家、语言或习俗的问题。基督徒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单独的地方,没有讲任何特殊的语言,也没有什么古怪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衣着、饮食和其他习惯都符合当地的一般习惯。然而,他们确实表现出一些非同寻常的、甚至令人惊讶的特征。例如,即使他们遵守法律,但在他们自己的个人生活中,他们超越了法律。他们向人们显明自己的爱心,但人们却在逼迫他们。他们被人误解,受到责难,但他们以祝福来回报诅咒,以礼貌来回应谩骂。[1]

这听起来很熟悉,对吗?他写道:“他们遵守法律。保罗在提多书3:1说,要听从执政掌权的,要顺服。”这位公元二世纪的教会领袖说:“基督徒被人误解,但他们以祝福来回应咒诅。提多书3:2说不要毁谤任何人!基督徒以礼貌来回应辱骂,提多书3:2说要和平、温柔,要以恩慈待人。他们要爱众人。提多书3:2说要在一切事上对所有的人都要显出温柔。”

这听起来像是使徒保罗从克里特岛传到雅典城的启示。我想知道它是否从克里特岛到达了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我们所在的城市,我们所在的州。这封信的标签上有我们所有人的地址。

这个人接着写道:“他们衣食住行和我们一样,他们长得和我们一样,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但他们却表现出了一些非同寻常的特征。”他们显得格外突出,没人会像他们那么做。你不会受人虐待而无动于衷,你会奋起反击;你不会什么人都爱,你只会爱你最喜欢的那种人;你不会任由别人误解你,你会为自己挺身而出。难怪在描写生活在近两千年前的基督徒时,他用了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他们是非同寻常的!”

 

从上次开始,我们讲了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这个主题,我们看了提多书第三章第一和第二节所列出的美德,发现它们的确描述了一群非同寻常的人。作为基督徒,我们应当遵守法律;要陪着别人多走一里路;不能用言语去攻击别人;不与人争吵;坚持以温柔待人;不偏爱人,不厚此薄彼。

保罗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很有意思。他不仅提醒他们应该做什么,还提醒他们过去都在做什么。请看提多书第三章的第3节:

我们从前也是无知、悖逆、受迷惑、服事各样私欲和宴乐,常存恶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

这节经文以一个连接词“因为”开始的,但中文译本基本上都没有翻译,标准译本把这个连接词翻译为“其实”:其实,我们从前也如何如何……这基本上暗示了基督徒可能在想,我到底为什么要用良善、友爱、礼貌、谦卑和尊重来对待那些不信的人呢?

保罗预料到会有这种反应,就说:“你们应该这样对待他们,因为当神的恩慈和爱通过救恩显明在你们生命中之前的时候(第4节),你们过去就是这个样子(第3节)。”

换句话说,记住你被拉上来的那个坑,还记得你在里面滚来滚去的泥潭吗?记住你堕落的本性曾经将你拖进沼泽,而那时候你还很享受呆在里面。保罗告诉提多:你要提醒他们,事实上这一章就是这样开始的:你要提醒众人

而令人震惊的事实是:先提醒这些信徒,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现在如此非同寻常;然后再提醒他们,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曾经如此不堪。

现在没有多少辅导者或励志演讲家,愿意提醒人们他们过去是个什么样子,然后激励他们现在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

保罗告诉提多,在挑战基督徒为基督而活的时候,要提醒他们过去是怎么为魔鬼而活的。大家能想象吗?我是说,这算是什么策略呢?但这正是保罗所做的。保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只有当他带我们从十字架脚下的泥坑里走出来的时候,我们才会明白保罗为什么要这样做。

请大家仔细看第3节:我们从前也是……

另外,此时保罗从谈论“他们”转向了谈论“我们”,这是不是令人鼓舞呢?他从“你们”变成了“我们所有人”:我们从前也是……弟兄姊妹们,就连保罗也没忘记他的过去。那些从来没有完全忘记过去的人,也从来没有完全忘记他们信主的那一刻。

我们从前也是……现在保罗开始列举我们曾经的光景:我们从前也是无知

 

第一,我们从前很无知。

中文当代译本把它翻译为“愚蠢”。保罗在这里所用的“无知”这个词,意思并不是指愚昧或者不理性的想法。[2]他指的不是智力或才智方面的缺乏。保罗在这里用的词,指的是在理智上对神有偏见的人,不接受任何在神面前交账的想法或理念。

保罗在以弗所书4:18谈到了这样的人,说:

他们心地昏昧,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请注意)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

就像所罗门在箴言28:26中所说的:愚人心中自以为是。愚昧的人实际上处于一种有意识的愚昧状态,一种特意选择相信自己的状态。[3]

箴言3:5-6描述了与他们相反的人:他们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而这些对神有偏见的叛逆者、这些无知的人决定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聪明,在一切所行的事情上都认定自己的心意。

保罗说:“弟兄姊妹们,我们要记住这就是我们从前的样子。现在我们是基督徒,但我们仍然需要每天提醒自己来信靠祂,不依靠我们自己的聪明,要尽我们所能来认识祂,把祂放在第一位。”

不信的人当然不想把神放在第一位,因为他自己就处在第一位。

 

第二,我们不顺服。

正因为人的无知和愚昧,所以这个清单上紧接着列出的第二个光景就是第2节所说的:悖逆

如果我不相信神对我的生命有权柄,那我为什么要顺服祂呢?这样的人不仅无知、对神有偏见,而且很悖逆。保罗用这个词来描述的人,不仅故意抵挡有关神的观念,而且反抗神创造的道德标准的观念。

这种态度不仅仅是对神的挑衅,而且是对所有权柄的挑衅,他们过着不顺服的生活。有一位作者写道:这类人在任何权柄面前都会生气。[4]

如果要描述我们今天的社会,那一定就是这样。我们正在通过法庭来观察在我们之上的权柄,他们通过法律试图要控制这个失控的、不顺服、悖逆的社会,但这个社会对此没有回应。

近年来,我们看到立法机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权衡家长们主张的各种禁令,这些禁令以前颁布过,但后来都不得不放弃。现在有立法禁止未成年人纹身;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或出租暴力的电子游戏;甚至有法律禁止学校食堂配备垃圾食品机器。事实上,德州议会下院甚至制定了一项禁令,禁止高中的啦啦队做出公开的、有性暗示的举动。”[5]是不是很具有讽刺意味呢?德州要禁止有性暗示举动的啦啦队吗?周一晚上的橄榄球比赛将揭示他们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多大进展。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和美国的任何一个州,都不会考虑在赛后禁止非正当的性行为,甚至不会劝阻这样的行为,只要别让啦啦队在比赛期间有这样的暗示就行了。事实上,正如一位作者所写的,我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进入教室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道德准则。[6]坦率地说,他们的父母没有这样的准则可以传授给他们,立法者甚至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来强化这样的准则。

弟兄姊妹们,你现在不可能在电视的黄金时段,观看一场关于政治团体是否应该提到神的辩论,怎么又能指望下一代关心神的事情呢?更不用说去顺服祂了。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个人和社会对神有偏见,然后个人和社会很快就会对神产生敌意、不顺服。这就导致了保罗在这里所说的不顺服的灵,就是对神或任何一种道德或伦理权柄的恼怒,这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我最近读到的一篇报道谈到了一个事件,125名哈佛大学的学生被发现在小组里和通过电子邮件共同交流考试题的答案,这“违反了试卷上写明的不允许互通答案的规定”。但很多学生对作弊的指控感到震惊,尽管试卷上有这样的描述,他们依然声称他们不知道这是在作弊。有些学生威胁要就此起诉学校。

有一位记者开玩笑地回应道:“难道我们还相信那些聪明到可以进哈佛大学的学生,居然不知道什么是作弊吗?学校是否需要开设一门课程,来说明为什么把汽油倒在燃烧的烤箱上会非常危险呢?”[7]

所有这些新闻和报道都强调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没有赐给我们道德准则的那一位,就不会有道德准则。

就在上个月,当一名公证人批准了巴西首个三人婚姻时,巴西陷入了一片混乱。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正式结婚了。当事人声称自己没有违反任何法律。事实上,巴西在去年把同性婚姻合法化了。这位公证人说,法律上没有反对一夫多妻制的规定,所以婚姻的定义显然是很灵活的,那么三个人结婚有什么不行的呢?[8]

说的没错,有什么不行的呢?!人如果不相信神,那一切都是允许的,对吧?

我们的世界因他们的无知而对神有偏见,他们悖逆、不顺服权柄。

 

第三,我们容易上当受骗。

保罗把我们从前的生活和现今的世界描述为无知的、不顺服的、被欺骗的。你可以称之为属灵的瞎眼。抛弃神,走自己的路,圣经说这样下去你只会跌倒,越来越糟。为什么呢?因为神并不是唯一的声音,还有一个在说话。虽然神只说真理,但这个堕落的天使是谎言之父(约翰福音8:44),他会装作光明的天使(哥林多后书11:14),他迷惑了整个世界(启示录12:9),他是一个欺骗人的大师。

保罗在这里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我们堕落的光景,可以翻译为“误导”,字面意思是“被骗了”。[9]世人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但其实他们被骗了。保罗警告提摩太说:作恶的和迷惑人的,必越久越恶,他欺哄人,也被人欺哄(提摩太后书3:13)。

他们看起来不错,听他们说话好像也很虔诚,他们甚至可能站在讲台上教导众人。保罗之前告诉提多,要他留意那些实际上已经背离真理、误导人的人(提多书1:10-11)。

他们所教导的内容可能会使人振奋,或者得着鼓励,当然也非常悦耳。主耶稣曾经总结这样的人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马太福音15:14)。

世人在拒绝造物主神,被欺骗、被误导,他们有眼却看不见,在属灵的事物上跟随错误的引导。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保罗列举了我们曾经的光景:第一,我们从前很无知;第二, 我们不顺服;第三,我们容易上当受骗。现在保罗要说第四点……

 

第四,我们被奴役。

保罗在第3节的中间部分说:服事各样私欲和宴乐

和合本修订版翻译为“作各样私欲和宴乐的奴隶” ,标准译本翻译为“做各种欲望和享乐的奴仆”。我们从前是被奴役的!

这里的“私欲”这个词,希腊文是epithumia,意思是强烈的欲望。[10]这种欲望只存在于心里和头脑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被禁止的或不该有的幻想。根据保罗所写的这封信,不管我们是否真的做了什么,我们是可以被幻想所奴役的。

有些人说暴力的电子游戏或色情信息其实没有那么糟糕,因为你并没有付诸行动,只是停留在脑海里。人们认为这只是一个游戏,只是脑子里想的东西而已。但保罗会对这样的论点说些什么。保罗会说:“不!无论是在脑海中被奴役,还是在行为上被奴役,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被奴役。”

更重要的是,保罗是在给我们所有人写这封信。请大家听好了,他说这类东西代表的是我们过去的旧生命,而不是新生命。它属于过去的那个深坑,人总是想爬回去,享受罪中之乐。所以我们要竭尽全力,用各种方法保守我们的心,不走回头路。这是保罗给我们的警告,因为我们最终会将我们的幻想付诸行动。

保罗使用的下一个词是“宴乐”,这就是把罪恶的欲望付诸行动的表现。英文中的“享乐主义”这个词就是从这个词来的。享乐主义就是追求自我满足,不管那是什么。[11]这是这个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宗教。

注意保罗在这里还用了一个词“各样”,也就是各种私欲,各种欲望,各种宴乐。这个词的本意是“有很多颜色”,那到底有多少种颜色呢?

比如,你和妻子想把你的房子刷一下,你就去了建材商场,走到卖油漆的店铺,对店员说:“我妻子让我来这里买一些蓝色的油漆。”他会笑得直不起腰来,这下你有麻烦了。店员会问你:“你要的哪种蓝色呢?我们这里有宝石蓝、水鸭蓝、钢青蓝、爱丽丝蓝、天蓝、午夜蓝、藏青蓝、长春花蓝、波斯蓝、粉末蓝、普鲁士蓝、地中海蓝、哥伦比亚蓝、青玉蓝、道奇蓝……”我相信你此时的反应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仅仅是蓝色,就可以有这么多种!

这里的“各样”这个词就是这个意思,有很多种颜色。你不知道人有多少种不同的方式犯罪,罪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注意,这里的“宴乐”不仅仅是不道德或性方面的罪,保罗在给提摩太的信中还用这个词来表示贪婪。[12]

保罗所说的就是物质主义!在我们所犯的各种罪的调色板上,再加上这个色系。保罗实际上是在说,整个世界都被欲望所奴役。人们白天想着它,晚上梦到它,渴望它,为它而活。我想要这种颜色、那种颜色,还有这种颜色,我还想要那种颜色,不,那种,不,那种颜色。好的,我都想要。

世人认为他们就像鸟一样自由,想什么都行,做什么都行,要什么都行,追求什么都行……我们是完全自由的!但保罗说:“不是这样,你实际上被你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你也被你不能拥有的东西所奴役,你还被你不该拥有的东西所奴役,而且你被你没有拥有的东西所奴役。”

更糟糕的是,这还只是一个起点,你会从那里不断地螺旋下降。为什么?因为你永远不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

 

第五,我们常常苦毒。

保罗在第3节接下来是这样描述我们以前的光景的:常存恶毒嫉妒的心

也就是说,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乃至把自己的一生都消磨在了恶毒和嫉妒上。和合本修订版的翻译是“在恶毒、嫉妒中度日”,标准译本翻译为“活在恶毒和嫉妒中”。这听起来好像有点夸张,但其实就是这样。如果你心里一直在惦记着、渴望着什么东西,然后你竭尽全力去追求你想要的,那么嫉妒自然是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看看他们都有什么,看看他们住的地方,看看他们穿的衣服,看看他们开的什么车、去哪里旅游、在哪里工作,看看他们都玩什么东西,哇,这才是生活!但嫉妒不止于此,当别人拥有某些东西,当别人获得荣誉、得到提拔、凡事顺利时,嫉妒还会给人增加不愉快的感觉。[13]

这真的让人无法忍受。就像田纳西州的一些家长抱怨说,学校公布荣誉榜会让那些不在榜上的孩子感到“尴尬”,心里很不舒服,因此根据学校顾问的建议,那所学校就撤除了荣誉榜。[14]其实问题不是因为不在名单上而感到尴尬;问题是因为孩子没在名单上而让父母嫉妒。

保罗在这里还提到了一个词“恶毒”,生活在恶毒和嫉妒中。恶毒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词。这个词的意思是,如果某人妨碍了你的愿望的实现,你就会让他吃苦头。而且它不会停止在对荣誉榜的争论上。有一位父亲就因为女儿被学校垒球队停赛而非常生气,他拿了一根铝棒把教练送进了医院。[15]路怒族也是这样,他们开车的时候随时会暴跳如雷。他们的怒气从何而来呢?就是恶毒和嫉妒。你挡住了我的路,这是我的位置!

我儿子最近告诉我们,他有一次开车跟在一辆缓慢行驶的汽车后面,我没有问他有多慢。到了马路的中间线是虚线、允许超车后,他超过了那个人。那个家伙好像突然醒了过来,加速超过了我儿子,他一到我儿子前面就踩了急刹车,要报复我儿子。幸运的是,当时对面没有汽车过来,我儿子能马上转向到另一条车道上,他甚至都没有时间踩刹车。那个伙计再次加速,又超过了他,而我儿子只是减速并后退,那个人最终扬长而去。

路怒族就是这样,他们在路上被人超车就会怒不可遏,甚至于愿意冒着造成撞车和流血事故的危险而莽撞行事。

嫉妒能到那个程度吗?人能变得那么恶毒吗?没错。犹太公会就是出于嫉妒才把耶稣交给了彼拉多(马太福音27:18)。嫉妒加上恶毒,使他们上加略山去嘲弄耶稣,吐唾沫在祂身上。恶毒和嫉妒就可以达到这个程度。

祂取代了我们的位置,祂妨碍了我们,所以必须把祂除掉!

保罗在这张清单的最后,告诉了我们处在这种光景时的必然结果,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我们再来看看第3节:

我们从前也是无知、悖逆、受迷惑、服事各样私欲和宴乐,常存恶毒嫉妒的心,请注意: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

 

第六,我们充满了怨恨。

人们常常互相仇视,咬牙切齿。

想一下你工作或上学时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人们很喜欢说闲话,只要某个人不在眼前,背后对他的各种闲言碎语就会铺天盖地。[16]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1. 首先,保罗描述了我们对神的态度:无知、不顺服、有偏见。
  2. 其次,保罗描述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我们自以为聪明、自由,实际上却被人欺骗、被奴役;也就是说,我们是瞎眼的、被捆绑的。
  3. 第三,保罗描述了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我们充满恶毒、嫉妒和仇恨,我们心怀苦毒、脾气暴躁。[17]

你和我可以合上圣经,承认保罗完整而又真实地描述了我们可怕的罪,我们堕落的程度,他确实有充分的权利说我们所有人从前都是这样的光景,无人例外。于是我们彻底绝望了。除了神的愤怒,我们什么都不配。

然后,圣经里我最喜欢的一个词就出现了!当我们厌倦了这个污秽的世界和我们无知的心时,这个词就出现了。

请看第4节的第一个字:!我喜欢这个词:但是。第4节说:

但到了神——我们救主的恩慈和他向人所施的慈爱显明的时候,他便救了我们……不是因为我们的公义、圣洁和良善,乃是照他的怜悯。我们当然救不了自己,是祂救了我们。救主的恩慈和慈爱显明了,是神来寻找我们的。[18]

我们被人欺骗,对神心存偏见;我们悖逆、不顺服;我们是瞎眼的,看不见真理;我们被罪所奴役;我们心怀苦毒、脾气暴躁。但是,神以祂的爱和恩慈拯救了我们。

即使我们列在这个罪恶的清单上,但我们真的想生活在保罗之前列举的那些美德的清单上,基督拯救我们,使我们如愿以偿。这将激发我们对基督的爱,为祂而活,服事祂,使祂成为我们的主和救主。让我们的生命成为一个巨大的、感恩的惊叹号!

 

我以前读过一个故事,有个住在佛罗里达州的老人,大家都叫他“老爱德”。几乎每个星期五傍晚,在日落时分,老艾德都会沿着海滩走到他最喜欢的码头。他总是带着满满一桶虾来。但虾不是给他自己的,也不是给他的朋友或家人的;这些虾是为海鸥准备的。

他会走到码头的尽头,很快傍晚的天空就会满是尖叫的鸟儿,在他把虾扔向空中的时候,它们俯冲下来捕捉虾。

人们谈论他如何站在那给鸟扔虾,而且好像还和那些鸟说话。几分钟后,水桶就会空了,老艾德会站在那里,陷入沉思,看着鸟儿飞走。

这位老人的全名是艾迪·雷肯拜克(Eddie Rickenbacker)。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名机长,他和其他七名机组人员一起,驾驶一架B-17轰炸机。在一次穿越太平洋的任务中,他们迷失了方向,最终耗尽了燃油,滑翔下来,然后坠入水中。他们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走出飞机,进了他们的救生筏。他们在救生筏上生活了好几天,与阳光的暴晒和鲨鱼搏斗,但对他们更大的挑战是饥饿。他们的口粮最终用完了,他们的处境变得十分危急。

老埃德后来在自传中写道,他记得当时他处于半清醒状态,他的帽子拉下来遮住眼睛。他突然感觉到有东西落在他头上,那是一只海鸥。如果他能抓到那只海鸥的话,他们就有吃的了。他慢慢地伸出双手,一下子抓住了它。人们用那只海鸥做了一顿饭,然后用一些吃剩的做鱼饵来捕鱼,并且不断重复这个循环。他们幸存了下来,最终获救了。

老爱德永远不会忘记。多年来,几乎每个星期五的晚上,他都会提着满满一桶虾去码头喂海鸥,一遍又一遍地对它们说:“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19]

 

世人会觉得很纳闷:那些基督徒总是在嘟囔些什么呢?我猜他们是在和神说话。如果人们离我们足够近,他们会不会听到我们对神的感激之情呢?神把我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把我们从可怕的未来和毫无意义的生活中拯救出来。

脱离旧生活、追求新生活会给我们带来多么大的动力啊!保罗会说,这就是我想告诉你们的!和保罗以及克里特岛上的这些非同寻常的基督徒一起说:“主啊,我们记得,谢谢你!我们记得我们曾经是谁,我们记得我们要去哪里。我们记得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位救主,为什么我们现在就需要祂,这些我们都记得。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2年9月23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2

版权所有

 

[1] James Bryan Smith, The Good and Beautiful Community (IVP, 2010), p. 28

[2] Robert Black & Ronald McClung, 1 & 2 Timothy, Titus, Philemon (Wesleyan Publishing House, 2004), p. 254 

[3] Walter L. Liefeld, The NIV Application Bible: 1 & 2 Timothy, Titus (Zondervan, 1999), p. 350

[4] Ibid.

[5] Diana West, The Death of the Grownup (St. Martin’s Press, 2007), p. 67

[6] Ibid.

[7] preachingtoday.com/the-Harvard-cheating-scandal

[8] World Magazine, “Brazilian Tangle” September 22, 2010, p. 16

[9] Black & McClung, p. 254

[10] Fritz Rienecker & Cleon Rogers, Linguistic Key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Regency, 1976) p. 656

[11] John MacArthur, Titus (Moody Press, 1996), p. 149

[12] John A. Kitchen, The Pastoral Epistles for Pastors (Kress Christian Publications, 2009), p. 549

[13] John Phillips, Exploring the Pastoral Epistles (Kregel, 2004), p. 297

[14] West, p. 85

[15] Ibid, p. 86

[16] John Benton, Straightening Out the Self-Centered Church (Evangelical Press, 1997), p. 155

[17] Adapted from Black & McClung, p. 254

[18] Charles R. Swindoll, Insight on 1 & 2 Timothy, Titus (Zondervan, 2010), p. 307

[19] Adapted from Max Lucado, In the Eye of the Storm, quoted in Charles Swindoll, The Tale of the Tardy Oxcart, Moody Press, Chicago, p. 486

添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