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a

Select Wisdom Brand
 
19 - 生活在人类之城

19 - 生活在人类之城

生活在人类之城

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第一部分)

提多书3:1-2

 

地球是两个真实世界的家园,[1]而基督徒恰好都与他们有联系。奥古斯丁(Augustine)称它们为人类之城和上帝之城。人类之城是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一个我们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来感知的世界。

但与此同时,基督徒也完全知道另一个世界,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而且事实上它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结,不是通过我们的感官,而是通过圣灵。这两个世界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同一位,祂就是我们的造物主神。

到目前为止,除了刚才这最后一句话,我们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都同意我上面所说的一切。他们还相信其他更多的东西,只是不会谈论那位设计者或至高无上的造物主。

威廉·欧文·汤普森(William Irwin Thompson)把我们这个不信主的世界,比作苍蝇爬过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的天花板,幸福地爬来爬去,却不知道周围那辉煌壮丽的色彩、形状、图案和设计。[2]它们显然对属灵现实浑然不知,他们甚至可能会否认它的存在。

当然,进化论的流行已经掳走了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周围的这些创造性的绘画没有设计者。有些人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这幅画的复杂图案,但却否认这幅画有一位创作者,否认那位画家的存在,否认在苍蝇和昆虫的世界之外,有一位设计并画出了这幅极其美丽的画作。

教育家们正忙着从历史和科学的墙壁上抹掉任何与祂有关的东西。我们这代人政治上不正确的罪行,就是宣称祂就在那里,祂是这幅画的作者。如果你真的想改变这一切,你就要知道,这个画作不仅仅是祂的,那个天花板、那个教堂也是祂的,我们脚下的土地、整个地球和宇宙都是祂的。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世界各国在共同努力,要将这位画家的签名从祂的宇宙壁画中抹去。

就在上周,我读了美国上诉法院受理的一个案件。在今年五月,法院裁定纽约一个小镇在举行镇议会会议时,在正式开始前祷告的行为不当。你会不由自主地想,我们早就知道这类事会发生。但让这一裁决如此怪异的是,这个镇已经努力保持政治正确,他们邀请了各种不同宗教的领袖来一起祷告,希望借此不被人抓住把柄,他们还邀请了一位无神论者,他显然不知道自己一开始为什么要祷告。他们甚至邀请了一位巫术崇拜的女祭司来祈祷。但法院在结论中说,这里我引用一下:“这个镇的祈祷行为使这个镇与基督教联系在一起。”就连祈祷的概念也太基督教化了,所以必须废除。[3]

如果我是神,我不会保持沉默这么久。至少我会在天上写下一句话:“你好,有人吗?”我会让降下粉红色的雨,或者让糖果从天上掉下来,这样所有的人至少都得承认天上有那么一位!但神显然不会被人的不信所吓倒,不会被人的视而不见或不尊重所吓倒。但我们会被吓倒。事实上,我们会变得愤怒、怨恨和苦毒。

有一位作者写道:面对这个世界越来越败坏和堕落,基督徒们既悲哀又愤怒。当他们得知他们的税收被用来资助一些理念和行为,而那些理念和行为在几代人之前甚至连大多数不信主的人都会强烈谴责,这让有些人实在无法安奈心中的愤怒。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更担心自己的孙辈,因为他们将不得不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出生、接受教育和生活。[4]

随着人们对政府的敌对情绪日益增长,对制度的悲观情绪越来越高,在基督徒中开始出现一种分离运动,他们要完全抛弃社会,躲在深山老林里过隐士的生活。“这座人类之城要下地狱,所以我要把我的注意力、时间、钱财和精力都放在上帝之城上。”

大家有没有想过,耶稣基督在你得救之后并没有立即带你上天堂,那是因为祂想让你住在人类之城里,来显明上帝之城是真实的。大家想过这个吗?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差异越大,你的展示就会越非同寻常。

顺便说一下,你所厌恶或怨恨的这个世界,其实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使命。它在做着它的本性会做的事情,没有做任何超出我们预期的事情。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怎能住在人类之城,来等候上帝之城呢?

 

居住在克里特岛的基督徒们可能也有同样的疑问。保罗,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我的意思是说,你在提多书第一章告诉我们如何在教会中行事,你在提多书第二章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彼此相处。就这些吗?这就是我们暂时生活在人类之城最终的责任和义务吗?

请大家听好了,保罗要告诉他们还有我们:基督信仰并没有让基督徒逃避社会,没有让他们隐居起来,而是让基督徒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成员。基督信仰不会让你成为一个被封闭起来的公民,它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公民;基督信仰并不是免除你的公民义务,而是要推动你履行好公民义务。[5]

真是这样吗?

弟兄姊妹们,是这样的。事实上,我把我们这个系列的学习命名为“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因为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基督信仰应该让我们每个人在人类之城中脱颖而出,因为我们最终代表了上帝之城。这会表现在几个不同的关系方面。

第一个关系是:我们与当权者的关系。

基督徒与这个世界非同寻常的区别,第一个方面就表现在他们对当权者的态度。

现在请看提多书第三章第1节:

(提多)你要提醒众人,叫他们顺服作官的、掌权的,遵他的命,

一开头的这个动词“提醒”用的是现在时态,所以保罗对提多说:“提多,我要你不断地提醒信徒们这些问题。”

首先是他们对行政当局的尊重和顺服。如果你当时去了克里特岛,你会发现他们是一帮不满足、不安定的人,这在整个帝国都很有名。他们总是参与一些阴谋和冲突,他们憎恨罗马的统治者。一世纪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是与提多同时代的人,他也生活在克里特岛。他写道:克里特人总是处于起义的边缘。[6]

对此,大多数的犹太人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大家要知道,克里特岛曾经是海盗的避风港。[7]它是一个岛屿,岛上的人们陶醉于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的生活方式,自由散漫惯了,不想受任何人的约束。我们之前已经知道,“克里特”这个词已经成了谎话连篇、邪恶如兽、好吃懒做的同义词(提多书1:12)。他们对当权者的态度绝对不友好。

提多,你要提醒这些信徒,要不断地提醒他们:不要像他们的父辈们那样行事。他们的血管里可能流淌着海盗的血液,但他们现在有了在基督里的新生命,他们对当权者的态度应该与其他人明显不同。

在原文中,保罗把两个不定式和两个名词放在一起,所以可以这样翻译:叫他们顺服、遵从作官的和掌权的[8]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激进的思想,也就是基督徒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我们不能说:“嘿,我们属于上帝之城的公民,所以你们人类之城的人就别想管我们了。”绝不是这样。如果我们去看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三章中更完整的论述,我们就会发现几个改变我们心思意念的原则,都与世界上的政府有关。

首先你会在罗马书和提多书中发现,对政府的统治者和权柄的顺服不是一种选择,可做可不做,而是一个命令。你不需要为你是否应该纳税而祷告,不需要为应不应该符合城市建筑规范、是否应该按照国家规定来经营企业、是否应该给员工支付最低工资、是否应该遵守小区制定的管理规范而祷告,这些事情我们都不需要祷告,只要顺服。基督徒没有什么免费通行证。

保罗还告诉我们,政府机构也是神所设立和创造的。他在罗马书13:1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政权、行政机构,实际上都是神所指定、设立的。使徒彼得也说: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彼得前书2:13)。

当我们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参与正当的社会活动,通过投票来表达我们的良心时,我们可以完全相信,神的旨意永远不会受到阻挠,祂在控制着每一个职位,每个法官的任命都是祂的眷佑在引导着,每个君王都掌握在祂的手中。

基督徒永远都没有理由恐慌。对你所处环境的恐惧和怨恨可能是一种指示,表明你认为神没能跟上,事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祂的控制。神这会儿在想什么?!想不了那么多了,我放弃!

哦,不要这样。也许你应该去竞选公职,也许你应该给编辑写一封热情、内容翔实的信,也许你应该在教育委员会任职,或者在社区做志愿者,这些你都可以考虑。总之,你要拿起你的蜡烛,照亮人类之城,展现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因为最终你是在代表上帝之城。

 

这就谈到了我们如何处理与当权者的关系的另一个原则:无论当权者对福音的态度如何,我们都要顺服政府的权柄

大家不要忘了,保罗在写这些信的时候,罗马皇帝尼禄还在王位上,社会一如既往地堕落。人们在性关系方面没有什么规范,异性恋反而会被人们认为是假正经,皇帝自己就是双性恋,而恋童癖、通奸、偶像崇拜、堕胎、卖淫和吸毒在整个罗马帝国都随处可见,这些行为都是合法的,绝对可以被人们所接受。

就在那个时代里,耶稣基督建立了祂的教会,令人耳目一新的教会就这样横空出世了。为什么?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基督徒和其他人完全不同,非同寻常。

尽管当权者们痛恨他们的信仰,但他们依然尊重权柄。罗马后来要求基督徒每年都要供奉一撮香并宣告“凯撒是主”,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人类之城——罗马的忠诚。而基督徒宁愿为此殉道,也不愿试图推翻皇帝,他们只是拒绝否认只有耶稣才是救主。[9]

那么,违反法律是对的吗?没错。每当人所制定的法律要求你违背神的话语时,你必须坚定不移地顺服神。使徒们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当局命令他们停止传讲基督的福音时,使徒们回答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使徒行传5:29)

保罗并没有发动起义或者密谋推翻尼禄皇帝,而是告诉基督徒们一个令人震惊的信息:要求我们尊重当局的权柄,遵守国家的法律,除非与我们的信仰相抵触。我们最终必须顺服神的话语,甚至愿意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事实上,很多基督徒都在行刑的路上唱着赞美神的诗歌,他们已经服事了人类之城,知道自己将要进入上帝之城。世人对这些非同寻常的基督徒只能惊叹不已地摇摇头。

那么你在生活中对于权柄的态度是什么呢?我们都在人的权柄之下,你对以下这些权柄的态度是什么?

  1. 你的父母;
  2. 你的老师;
  3. 你的上司;
  4. 你的牧师和长老;
  5. 你所在的当地政府;
  6. 你申报个人所得税的税务局;
  7. 交通管理部门制定的各种交通法规;
  8. 小区物业公司制定的行为规范;
  9. 在凌晨一点遇到红灯时,如果没有摄像头监控,你会怎么做?

我在前段时间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他们把孩子一个一个地轮流放在一个房间里,里面有玩具和一盘新鲜自制的甜点,并告诉他们在大人回到房间之前不能吃甜点。然后大人离开房间,摄像机开始工作,人们就可以看到孩子们各种痛苦的反应。有些孩子会立刻走到盘子边,盯着甜点看,目不转睛……有些人开始自言自语:“不要吃甜点,不要吃甜点。”还有个孩子走到房间的角落里,站在那里用头撞墙。

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摄像机在工作,人们可能正在观看我们的行为。但即使没有人看,对于权柄的态度,你的内心传达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有什么非同寻常的吗?你可能会说:“好吧好吧,我会顺服的,圣经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会听从圣经的教导,遵守政府制定的法律。”

很好,不过我要提醒你,使徒保罗只是刚刚开了一个头。你会看到,保罗不仅谈到了我们应该如何与当权者相处,他还谈到了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

 

第二个关系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在谈到与他人的交往时,保罗说:

第一,要多走一里路。

请大家看第1节的结尾部分:

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换句话说,基督信仰不仅仅是顺服于当权者,保罗说:这就是如何在克里特岛和其他任何地方彰显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的方式,在这个人类之城要预备好,热心地服事你身边的各类权柄,服事好你周围的人们。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意味着我们的基督信仰要求我们在社会上承担起各种责任。

同样,这种态度将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非同寻常。克里特岛上的犹太人,乃至整个罗马帝国的犹太人,都主张与当地文化分别开来。在一世纪,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犹太人形成了关系非常紧密的社区,很抱团,外人很难进入,里面的人也很难出来。他们不愿意遵从当地的法律,不愿意顺服当局,他们觉得自己高于那些东西。有一位作者写道:他们对周围人的蔑视几乎毫不掩饰。[10]

他们不愿意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来彰显神的荣耀和品格,而是闭门不出,在他们称之为“世俗的社会”中什么都不做。在他们看来,怎么能跟异教徒混在一起呢?!

也许你在想:“也许保罗是对教会的信徒说要彼此行善。”当然了,这也是一个合乎圣经的原则,保罗曾经在加拉太书6:10说: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

但在提多书中,保罗将在第2节结束这句话,他要清楚地表明,我们要对所有的人做这些善事,而不仅仅是针对信徒。但我们必须这么做吗?在这个被罗马人占领的岛上,任何时候,只要罗马士兵用长矛指一下人的肩膀,这个人马上就会知道,根据罗马法律,他必须扛着这个士兵的装备走一里路。[11]

每个人都鄙视这种做法,尤其是犹太人。毫无疑问,信徒们也不想被这样的事打断他们的日程,去帮助他们的敌人。罗马人的一里路就是一千步,这个倒霉的家伙会背起罗马士兵的行李,一边走一边大声地数数。1、2、3……54、55……76、77……999、1000!然后“扑通”一声把行李仍在地上说:“这是你的行李,现在我可以走了。”

但是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5:41是这么教导我们的:“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如果你对这个罗马士兵说:“嘿,我已经走了1000步了,不过因为我顺服耶稣基督我的救主的缘故,我愿意背着你的行李再走一里路。”你能想象这个罗马士兵会有多么意外吗?这个罗马士兵和所有目睹了这一切的人,都会挠着头低声说:“那些基督徒是些非同寻常的人。”

你想展现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吗?那就在与他人交往时多走一里路!保罗接着说……

 

第二,不用言语攻击别人。

保罗在第2节说:不要毁谤

这个动词来自于希腊语中的blasphemeo,而英文中的blasphemy(亵渎)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的。通常是指对神的亵渎,但在这个上下文中谈的是对他人的诽谤。[12]

请注意,保罗在这里没有留下漏洞,他没有说:“如果这不是事实,就不要诽谤人;但如果这是真的,那就顺其自然吧。”保罗没有这样说,他说的就是不要毁谤。他对信徒的指示再清楚不过了。我们不能用我们的嘴辱骂或侮辱别人,不能一方面攻击政客、弟兄姊妹、同事或家庭成员,一方面还指望传扬福音的美名。[13]因为这类行为就是人类之城的家常便饭,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人们知道如何披荆斩棘,开辟通往顶峰的道路。有一位历史学家在谈论克里特岛和一世纪的文化时说:诽谤对他们来说是一门艺术。[14]

这个动词从属于前面开头的命令,这意味着保罗是在对基督徒们说话,说明毁谤这样的行为基督徒也参与其中。保罗说:“提多,你要提醒他们,要不断提醒他们,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绝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

有些单词要从我们的词汇表里拿出来,不可以从我们的嘴里说出来,比如“傻瓜” 、“愚蠢的”、“笨蛋”等等。当你对别人大喊大叫,或者用这类词来谈论你的教授、老板或同事时,你永远不会让你的基督信仰打动任何人。

我到现在还记得有一次在敬拜结束后跟一个人的对话,那个人几年前离开了教会,搬走了。那次聚会结束后,他的家人显然一直在外面等着,不知道他在哪儿。正当敬拜大厅里的人都慢慢离开、快要空无一人的时候,他上中学的儿子发现了我们,跑到他爸爸跟前说:“我们在到处找你,你这个白痴!”

我当时感到震惊,真想把这个孩子狠揍一顿。然而,当我默默地站在那里时,让我感到更震惊的是,这个人居然没有责备他的儿子,显然在生活中他从来没有纠正过孩子的错误,也没有说过我父亲会说的话:“我们回家以后再好好谈谈。”我突然想到,这很可能是这位父亲在家里的语言,上行下效,影响了家人。

我们现在就生活在一个粗鲁、低俗、野蛮的社会里,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展示出基督信仰非同寻常的差别。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可以多走一里路,不用言语去攻击别人。

 

第三,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不会与人争吵。

保罗在第2节接着说:不要争竞

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不打架的人”。保罗是个斗士,但他不打架。[15]

当他被人冒犯的时候,保罗不会立马回击。这是保罗关于人际关系的第三点: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不会与人争吵。即使在很多人看来,你有“很好的理由”去回击,也不要这样做。

想想使徒保罗给提多写的这封信。罗马统治者把保罗关在监狱里好几年,当局非法拘禁他,用棍棒殴打他,推迟对他的案子的审理,在指控他的时候,他又被额外软禁了好几年。[16]如果保罗真的想写一封信的话,首选肯定不是给提多,而是给罗马元老院写封信,申诉对自己不公正的待遇。

他本可以在牢房里每次警卫换班时都怒吼几声,本可以作为一个自由的罗马公民要求更好的待遇,但他却被关在一个叫做“老鼠窝”的监狱里。他写道:“凡事感恩。”他向这些士兵做了美好的见证,他们肯定会彼此谈论:“这个人真的是非同寻常……他所信的基督信仰肯定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

我向我的神学院学生推荐罗伯特·查普曼(Robert Chapman)的传记,他是十九世纪英格兰一个小教堂的牧师。他一生都单身,在他的整个传道生涯中,他一直在一个小教堂里担任牧师,但他却对他所在的社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著名的牧师查尔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称他为英格兰最圣洁的人。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罗伯特·查普曼。社区里的一个杂货店老板就很讨厌他。他会因为查普曼举办露天布道会而非常愤慨,以至于当他从查普曼身边经过的时候,不止一次朝他吐口水。多年来,每当查普曼去杂货店买东西的时候,这个杂货店老板都会对他进行言语上的攻击,但查普曼从未报复,他从来没有反击过。

后来有一次,查普曼的一些很有钱的亲戚来看望他。因为查普曼是单身,他们就和他住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他们坚持要自己去买东西来做饭,查普曼就同意了。他们问他推荐去哪里买东西,查普曼就把那个侮辱他多年的人所经营的杂货店推荐给了他们。

他们对此一无所知,但查普曼坚持要他们去这家离他们很远的店铺去购物。于是他们出发了。最后,他们买的东西多得拿不动,他们就要求店主把东西全部送到查普曼牧师的家里。惊呆了的杂货店店主让他们再重复一遍地址,发现还是查普曼的家后,他告诉客人,他们一定是碰巧来错了商店,他们说:“不,是查普曼坚持要我们来这里买东西。”当杂货店老板把东西送上门来的时候,查普曼开了门,这个杂货店店主放声痛哭。就在那天下午,查普曼终于带领这个人信了主。[17]

这就是对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的展现。

我们要多走一里路,不要用言语攻击别人,不要与人争吵。

 

第四,坚持到底。

保罗在第2节继续说:总要和平。

和平”这个词并不能很好地表达出在这个结构中这个含义的深度,和合本修订版把它翻译为“和气”,标准译本翻译为“谦和”。这个形容词在整个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五次,指的是一个耐心、坚定不移的人。它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忍受不公、羞辱和虐待,没有仇恨或恶意,尽管受到这种待遇,仍然相信神。[18]

这就是为什么保罗说,要用我们的语言把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坚持下去,你可以再加一个词:温柔地。保罗能这样说其实真的不容易!他在黑暗、阴冷的监牢里又用了这个词,而那个监牢就是设计来让人失去盼望的,他们可能永远见不到天日。尽管如此,保罗在腓立比书4:5说:当叫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

使徒彼得曾这样写道:“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书3:15)

大家看到了吧?当有人问到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回答?当你的信仰受到嘲笑或挑战的时候呢?你应该如何回应人们的侮辱和争论呢?

以下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有一位记者写道:“合乎情理的论述现在越来越少了,直截了当的只言片语越来越多了;美国人的对话越来越强硬了。我们的交流是对抗性的、分裂的和轻蔑的。在一些晚间节目中,由于两种、三种、有时甚至是四种声音同时在争夺主导地位,导致平衡和公平受到了损害。大嗓门和固执成为新的公民美德。”[19]

这其实是一个好消息,这样人们就更容易看到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是如何与众不同的。保罗对提多还有一条命令……

 

第五,不要偏心。

保罗在第2节结尾的部分说:向众人大显温柔

当代译本翻译为“恭敬地对待每一个人”,标准译本翻译为“在一切事上对所有的人都要显出温柔”,强调的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每个人,不偏心。

这里翻译为“众人”的希腊语词,意思是“所有”,也可以扩展为“每一种”,所以你可以把它翻译成“各种各样”。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个种族、信奉什么宗教、有什么政治立场,就算他们是左派的,你都愿意以温柔的态度与他们交往,而不论其社会地位、收入、教育程度、年龄或种族是什么状况。[20]

在一切事上对所有的人都要显出温柔。如果他们有需要,不管他们是谁,你都要热心并准备好去帮助他们。这可不是一般的非同寻常!

十九世纪的属灵领袖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听说有一个拉扯着好几个孩子的寡妇,因为付不起房租,她的房东最近把她所有的家具都搬走了。怀特菲尔德立即和一个朋友骑马从很远的地方赶到了她的村子里。他们来到了这个寡妇家,令她又惊又喜的是,他们给了她五英镑,这笔钱相当于现在的500美元,足够她支付房租和拿回自己的家具了。

那天下午晚些时候,他们骑马回家时,怀特菲尔德的朋友责备他说,你其实没那么多钱送人。怀特菲尔德回答说:“当神把一个需要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就是要帮助他。”

突然,有一个强盗骑着马向他们迎面走来、向他们索要钱财,这两个人吓了一跳。怀特菲尔德当然没有钱,但他朋友有,那个强盗就把他的钱全都抢走了。强盗骑马走了以后,怀特菲尔德对他的朋友说,把钱给那个可怜的寡妇,要比让强盗抢走好得多。

他们继续赶路,但没想到,那个强盗突然又回来了,并索要怀特菲尔德的外套。怀特菲尔德很仁慈地同意了,但问他是否可以用强盗所穿的那件破外套作为交换,因为天气很冷。强盗同意了,在交换了外衣后,强盗又骑马离开了。

过了一些时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发现那个强盗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他们飞奔。现在,他们担心自己性命的难保,于是就策马飞奔,幸运地是,在强盗追上他们之前到达了一些农舍。

小偷只好转身走开,根据达利莫尔(Dallimore)这位朋友后来的记录,他们无疑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感到震惊。因为当怀特菲尔德在火炉边脱下那个强盗的破外套时,他在一个口袋里发现了他的5英镑,除此之外还有将近100英镑![21]

也就是说,如果换算成今天的货币,怀特菲尔德给了寡妇500美元,然后得到了一万美元的回报。这就是我期望的那种基督信仰,我要信!

但话又说回来,又有多少人愿意把钱给一个有需要的陌生人呢?又有几个人愿意仁慈地把大衣交给小偷,穿着破旧的大衣面对寒冷的冬天呢?

 

以下这些都是非同寻常的基督信仰的特征:

  1. 陪着人多走一里路;
  2. 不用言语攻击别人;
  3. 不与人争吵;
  4. 坚持到底;
  5. 不偏心,对谁都一样。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2年9月16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2

版权所有

 

[1] Charles R. Swindoll, Insights on 1 & 2 Timothy, Titus (Zondervan, 2010), p. 304

[2] Ibid.

[3] World Magazine, “Water it Down”, June 16, 2012, p. 94

[4] John MacArthur, Titus (Moody Press, 1996), p. 137

[5] D. Edmond Hiebert, Titus and Philemon (Moody Bible Institute, 1957), p. 65

[6] James Burton Coffman, Coffman Commentary Series, Volume 9 (ACU Press, 1986), p. 325

[7] John Benton, Straightening out the Self-Centered Church (Evangelical Press, 2009), p. 147

[8] Life Application Bible: 1 & 2 Timothy/Titus (Tyndale, 1993), p. 275

[9] Robert Black & Ronald McClung, 1 & 2 Timothy, Titus, Philemon (Wesleyan Publishing House, 2004), p. 252

[10] Swindoll, p. 305

[11] William Barclay, Matthew: Volume 1 (Westminster Press, 1975), p. 168

[12] Fritz Rienecker/Cleon Rogers, Linguistic Key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Regency, 1976), p. 655

[13] Swindoll, p. 93

[14] Hiebert, p. 66

[15] John Phillips, Exploring The Pastoral Epistles (Loizeaux Brothers, 2004), p. 293

[16] Coffman, p. 325

[17] Robert L. Peterson & Alexander Strauch, Agape Leadership (Lewis & Roth Publishers, 1991), p. 44

[18] John A. Kitchen, The Pastoral Epistles for Pastors (Kress Christian Publications, 2009), p. 546

[19] Ronald J. Kernaghan, “Speaking the Truth in Love,” Theology, News & Notes, Winter 2003

[20] Adapted from Swindoll, p. 306

[21] Arnold A. Dallimore, George Whitefield, Volume 2 (Cornerstone Books, 1980), p. 94

Añadir un comentario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HAGA CLIC AQUÍ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