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a

Select Wisdom Brand
 
17 - 学习说正确的话

17 - 学习说正确的话

学习说正确的话

家庭谈话(第七部分)

提多书2:11-14

 

卡尔·麦昆(Carl McCunn)是一个酷爱户外运动的德州人。七十年代末,他搬到了阿拉斯加州(Alaska),成为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公司(Trans-Alaska Pipeline)的一名卡车司机。他赚了很多钱,交了很多朋友,开始摄影,并计划进行一次探险。直到今天,听过他的故事的人都会感到惊叹不已。

卡尔三十五岁时,开始了一次为期五个月的阿拉斯加野外摄影探险。他花了一年时间计划每一个细节,征求了很多专家的意见并购置了各种用品。1981年春天,他雇了一名丛林飞行员,把他降落在育空堡(Fort Yukon)东北一百多公里的一个偏远湖泊。他带了两支步枪,一支猎枪,1300斤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和500卷胶卷。

他到了目的地后,在与世隔绝的荒野中扎营,四周全是杳无人迹的大自然。他将在那里度过五个月的时间,徒步旅行、打猎、钓鱼,并拍摄周围的美景。

然而,百密必有一疏,他忽略了一个可能会让他丧命的细节,就是他没有和任何人约定什么时候来接他,把他带回去。直到八月份他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有个朋友会记得他的计划并注意到他离开的时间。因此,他每天都在寻找食物,扫视天空看是否有救援的飞机。

一直没有人出现。到了九月底,湖水结冰了,雪开始堆积起来。徒步旅行现在是不可能的了,他的补给和弹药几乎都用光了。我们之所以知道他最后几天的细节,是因为在他的尸体附近发现了一本长达100页的日记,日记中详细描述了他最后几个月所经历的饥饿和寒冷。

在他第一次搭起帐篷并开始他的探险将近一年后,终于有人发现了他。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轻描淡写的一段话,他写道:“我想我应该更有远见地安排好我的返程。”[1]

他为这次探险计划好了每一个细节,但他却没有计划如何离开那里。他计划好了如何在那里生活,却没有制定任何返程计划。

坦白地说,这就是今天大多数人的故事。他们只想着怎么更好地活下去,从不考虑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在地球上,每秒钟就有两个人死亡,每小时超过6000人离世,每天155000人,每年有大约5700万人死亡。我觉得很奇妙的是,神的恩典为我们供应了一切,不仅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提供了我们所需的东西,也为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做了预备。

事实上,你在这个世界上朝着正确的方向生活的唯一方式,以及你离开这个世界走向正确的目的地的唯一方式,就是倚靠神的恩典。我们因恩典得救,我们因恩典而生,我们因恩典而受教导,我们在恩典中死亡,因神的恩典而上天堂,这是神对那些相信祂的福音的人所应许的。

在提多书第二章,请大家注意,使徒保罗正在进行一个家庭谈话。在他结束对每个家庭成员的讲话时,他说:“弟兄姊妹们,这其实都是神的恩典在你们的心中和生活中的作为。”神的恩典,神的恩慈。

 

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提多书第二章,我们来看第11节:

因为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

因为,也就是说,我向你们谈论的每一件事都与神的恩慈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因神的恩慈而得着力量,受到鼓励。

无论你是年长的男人还是年长的女人,无论你是年轻的男人还是年轻的女人,甚至是家里的奴仆,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换句话说,你将来离开这个世界时的方向已经向你们显明了。这是神为你的生命制定的返程计划。那么,你怎样对待神的救赎呢?

请大家注意,保罗在这里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得救了,不要误解他的意思,他并不是在宣扬普救论。这个句子开头的连接词“因为”,把这个很长的句子,从第11节一直延伸到第14节,与之前的经文连接起来。在之前的那段经文中,保罗谈到了不同类别的人群。

你可以把第11节理解为:因为神救各种不同类别的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

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你是奴仆还是自由人,有钱人还是穷人,犹太人或非犹太人;无论你是已婚、单身还是丧偶,无论你有父母或无父母,是公民还是外国人,都可以得到神的救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神家庭的一员,能让你得到神的家庭成员资格的,只能是因为相信神恩典的福音的缘故。

在你得救以后,恩典还没有到此结束。你将在恩典中成长,正如彼得后书3:18所说的:你们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也就是说,你将在永生主的恩典中成长。

保罗是在说:“弟兄姊妹们,我想向家里的每一个成员解释一下,恩典是如何影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这就是他在第11-14节所做的。

所以我接下来要给大家三个不同的词或表达方式,来概述保罗的观点,让大家学习如何让神的恩典来掌管我们的言语。事实上,如果你想衡量你是如何在恩典中成长的,只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是不是经常说这三件事呢?

在你的生活中,靠着神的恩典,你要学会说的第一个词,就是一个简单的字“不”。

 

第一,通过说“不”,丢弃你过去的生活。

这与你的生活方式有关,看看你每天都在拒绝什么。

我们再来看看第11节和12节的前半节:

因为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请注意显明出来的恩典要做什么)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

保罗在这里把恩典拟人化了,他说恩典出现了,开始教我们学会说“不”。我以为恩典只会说“好的”、“是的”,但是恩典教你说的第一件事却是“不”。

教训”这个词有个很奇妙的暗示,是圣灵通过保罗表达出来的。保罗本可以选择didasko这个希腊语词,指的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在课堂环境里的教学。这个词很适合于你在上课的特定时间来教导。

保罗没有用这个词。他使用的是另外一个动词paideuo,英语中的pedagogy(教育学)就是从这个词来的。它通常指的是由父母来教一个很小的孩子。[2]这种教导是非正式的,只要有教导的机会,通常可以在全天的任何时候。也就是说,神的恩典是一位老师,无论我们在哪里,只要有机会,祂都可以随时教导我们。这意味着恩典会屈尊按照我们每个人的身量来教导我们,恩典是那种根据我们的个人需要和学习特点来教导我们真理的老师。恩典是个完美的导师。

保罗说恩典在教训我们,他使用的动词是现在时态,表明这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动作。[3]

如果你昨天缺了一两节课,恩典今天会来给你补课。如果你没有领会所学的功课,事实上因为我们所学的主题是我们恩慈的神的品格和本性,我们常常不能掌握所学的内容,那么恩典就会一次次地不厌其烦地带领我们慢慢地学。实际上在我们的余生中,我们都将与这位名叫恩典的老师相伴。

恩典要教导我们在生活中如何掌握三种表达方式。第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学会说不。第12节说: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

这里的“除去”意思是拒绝、放弃、丢弃。[4]中文标准译本就把它翻译为“拒绝”。保罗实际上是在说:“这就是你要丟弃的生活。”你要放弃从前的生活方式。

我们教会里的一对年轻夫妇最近告诉我,他们决定毫不犹豫地放弃他们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阻碍他们成长的东西。他们把所有的酒精饮料都倒进了水槽,扔掉了自己收藏的音乐、书籍、杂志,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花钱,他们的人生观立即发生了转变。他们实际上是在说:“我们不再做墙头草了。”

我们要开始对过去的生活说不了。保罗对以弗所的信徒也提到了同样的事情,他在以弗所书4:17-24说:

你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他们心地昏昧,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心里刚硬;……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

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也就是说恩典并没有教导你们这些基督徒过以前那样的生活,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

所有这些都是在说,要学习在基督里生活,受恩典的教导,这意味着你将首先被教导如何说不。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说:“嘿,我在恩典之下,这意味着我凡事都可行,可以对任何事情说是。”那么这个人就不是真正领受了恩典的教导。因为在这节经文中,恩典教导我们如何说“不”。

有一位作者写道:如果不会说不,就不可能在基督里成长。[5]

这就像人的生活和学习一样,如果你有孩子,你知道你花了多少时间和你的孩子在一起来抚养他们、训练他们、保护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词你说得比其他任何词都多,是哪个词呢?就是“不”!不行、不好、不可以、不能这样、不、不……

你对孩子说“不”的次数会比你说“是的、好”的次数要多得多。你的小天使摇摇晃晃地走到客厅架子上的一件小古董前,伸出他胖乎乎的小手要去抓它。你说:“不!不能碰它。”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你,直接盯着你的眼睛,然后一把抓住它。因为他刚刚做出了判断,认定你并不像你说的那么坚定,于是他决定跟你较量一番。

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挑战是对“不”这个词的回应,没有这个词,就很难生存。我的意思是说,在马路上玩有什么不好,随心所欲地吃糖又有什么不对呢?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一件事都很好玩。但是有人说“不”,就让人非常扫兴。

实际上我们需要恩典来教导我们如何说“不”,因为我们的父母不会永远都在那,他们可能没有在我们小的时候教导我们这些,我们的同伴肯定不会教我们,而这个世界体系在试图消除所有的“不”,用“现在”来取而代之。所以,你还在等什么呢?!

基督徒哲学家和作家弗朗西斯·谢弗(Francis Schaeffer),也有人叫他薛华,在大约四十年前写道:我们周围的世界对任何事都不说“不”,我们的社会无所畏惧,尽量避免使用“不”这个词的任何概念。绝对的和合乎道德的原则必须让位于自私的追求。当然,这种环境完全符合我们的天性,因为自从人类堕落以来,我们就是不想否定自己。[6]

难怪我们每天都需要恩典的教导。保罗说:“恩典将教导我们说我们很难说的话,也就是对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说‘不’。”

那么什么是世俗的情欲呢?简单地说,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基督的门徒,世俗的情欲是所有你可能会做、会说、会参与、会渴望和追求的,如果耶稣碰巧出现在那里,你会感到非常尴尬的事情。

所以第一,你要通过说“不”来丢弃你过去的生活。

 

第二,过你现在的生活。

恩典不仅教导你如何丢弃过去的生活,也要教导你如何过现在的生活。

请看保罗在第12节所说的:

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

不要只是说“不”。恩典还要教导你什么时候说“是”和对什么说“是”。实际上,“度日”这个动词的时态表明,它发生在你丢弃过去生活的时候。[7]也就是说,你对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说“不”,同时你要对自守、公义和敬虔的生活说“是”。

对基督信仰存在一种误解,有人认为人可以达到一个状态,永远都不用再说“不”了,什么都是“是”。他们相信,一个成熟、智慧、敬虔的基督徒,肯定会达到这样的境界,他再也不用费心说“不”了,所有的试探在某个时候会主动放弃他们,不再诱惑他们了,所以他们的生活不再有任何试探,这样他们只需要说“是”就可以了,生活就会因此变得轻松。

但是根据保罗的教导却不是这样,圣经的其他部分也不是这么说的。即使是使徒保罗这样一个非常敬虔、成熟的基督徒,也承认他在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同时没有做他知道应该做的事,保罗为此感到很挣扎。他在罗马书7:24写道: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你永远都无法完全胜过试探,你永远都不会成熟到对所有不好的事情说“不”的程度,同时你也永远不会成熟到对所有好的事情说“是”的程度。如果我们不能说“不”,那我们就不能过基督徒的生活;同样,如果我们不能说“是”,也不能过基督徒的生活。基督信仰不仅仅是否认,我们不只是躲避不敬虔,我们还要拥抱敬虔。[8]我们不仅要脱去旧人,我们还要穿上新人(以弗所书第三章)。

保罗告诉我们,恩典会教导我们对三个不同的属性说“是”。第一个是在第12节,就是自守,和合本修订版翻译为“克己”,当代译本和新译本翻译为“自律”,标准译本翻译为“自制”。在这写给提多的这封信里,保罗已经几次提到这个词了。

在第一章中,自守是长老需要具备的一个资格;在2:2这是对年长男人的要求;在第5节这是对年轻妻子和妈妈的要求;在第6节,这是对年轻男人在生活中的要求。但现在保罗把这个词的应用扩展到整个教会家庭。对于这个特征,教会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说“是”。

这个词的意思是谨慎地生活,用自我约束的方式来思考和行动。这个词指的是头脑清醒的人。也就是说,信徒不让他的思想被周围的环境或文化所控制或搅扰。[9]也就是说,他每天都下定决心跟随真理。

然后保罗在恩典的课程中增加了另一门课程:信徒不仅要自守或自律地生活,而且还要公义地生活。这个词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只使用过两次,一次是在帖撒罗尼迦前书2:10为自己辩护,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公义的;另一次是在哥林多前书15:34描述信徒的道德义务,要他们醒悟为善,醒悟过公义的生活,不要犯罪[10]

公义地生活就意味着你要按照神所确定的什么是对的标准来生活。

大家都听到过很多人在谈论他们的“价值观”。他们有家庭价值观、个人价值观、使这个国家更伟大的价值观、还有“按照自己的良心来生活”的价值观等等。

顺便说一下弟兄姊妹们,“价值”这个词,绝对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们可以把它定义成任何人想要定义的内容。你可能珍视人的生命,但另一个人可能同样珍视人想什么时候死就什么时候死的权利;你可能看重传统婚姻,但有些人会看重同性婚姻。

所以价值这个词是很主观的,它是由你个人所相信的东西来定义的。有些人看中一家酒店,可能是因为酒店里有可以吸烟的房间,而另一些人看中一家酒店,可能是因为酒店里没有可以吸烟的房间。从崇尚的产品到有机食品,人们有自己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你所看重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你的信仰、感觉和想做的事情的基础上的。价值就像风一样变化多端。

在我们这一代,“价值”这个词已经取代了另外一个词的意义,直到那个词消失了以后我们才发现。“价值”已经取代了“美德”这个词。这两者之间其实有着天壤之别。韦伯斯特(Webster)所编撰的词典把美德定义为对正确标准的遵从,这是最好的解释。

难怪这个词现在不受欢迎了。正确或公义的客观标准被相对主义的文化所取代,这种文化不想遵从任何伦理或道德,甚至是属灵上的绝对价值观。[11]

从定义上看,人们现在认为价值并不需要符合任何外在的对与错的标准;它们只是为了让别人认为自己是有美德的人,而自己创造出来的。当有人说:“我坚持这些价值观。”人们就会想:“嗯,他真是个有美德的人。”其实他们不是有美德的人,他们只是有价值观的人。有价值观的人不一定是有道德的人。

一个坚持某种价值观的人,只不过是在坚持一种目前让他感觉良好的标准,因为价值观可以改变,但美德不会改变。

 

英国著名牧师威廉·桑斯特(William Sangster)在一次讲道中说,当泰坦尼克号(Titanic)沉没时,有个很有钱的女士已经在一艘救生艇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救生艇即将被慢慢下放到北大西洋。她突然想到了她需要的一个东西,她非常想回去拿,于是被允许跑回她的特等舱。工作人员只给了她几分钟的时间,如果不能及时返回,救生艇就不再等她了。她一路跑回自己的房间,冲到床上的一个架子前。她的首饰盒放在那里,里面是她镶满钻石的珠宝。她把它推到一边,它摔到了地板上。盒子后面的架子上有三个小橙子,她抓起橙子跑回救生艇,顺利上了船。

威廉·桑斯特写道:死亡的危险登上了泰坦尼克号。它那可怕的气息一吹,就改变了所有的价值观……昂贵的东西变得毫无价值了,而廉价的东西却变成了无价之宝。[12]

终有一天,世界将站在神的面前,那时候人们会发现,按照神公义的标准,他们的许多价值观根本就不是美德。

保罗在藉着提多书告诉我们:“你们既然信了,就让神的恩藉着神的道和神的灵,来指教你们何为义。”

接着保罗提到了第三个词:敬虔。这是与不敬虔相反的,信徒要弃绝不敬虔。这是指对待神和神的事物的正确态度,在看待事物和属灵上有神的形象。保罗在第12节末尾补充说,在今世我们要这样生活。

基督徒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不是为了今世而活,我们不应该像今世那样生活,但我们确实生活在今世里面。[13]这就是我们被教导要过的生活方式。

 

第三,等候你未来的生活。

恩典教导你如何离弃你过去的生活,教导你如何过现在的生活,但恩典的课程中还有更多的内容,接下来恩典还要教导你如何等候你未来的生活。

请看第13节:

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

这节经文的内涵很丰富。在圣经真理中,这一节经文也是所有新约圣经中,关于耶稣基督的神性最掷地有声的陈述之一。

有些人会说保罗是在谈论圣父和圣子: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但在原文中,这里的称呼只有一个定冠词。换句话说,这个至大的神也是救主,而祂就是耶稣基督[14]你可以倒着读这节经文,来理解保罗所说的话:耶稣基督是救主,也是我们至大的神。

这里的至大的神是指耶稣基督,也有以下几个考虑。首先,下一节经文的人称代词都是单数,指向前面提到的耶稣基督。其次,在旧约圣经中,神经常被描述为是至大的;而在新约圣经中,神的伟大总是与圣子联系在一起。最后,同样重要的是,每当新约圣经提到神的显现时,从来没有说是圣父或圣灵的显现,而总是说圣子的显现。[15]

这就说得通了,因为圣经告诉我们耶稣基督是神成为人的样子,祂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歌罗西书1:15)。耶稣基督,我们至大的神和救主要做什么呢?祂要显现,祂要显现给我们!我们现在就在等候祂。

新约经文多次谈到,每个时代的教会都在等候教会的被提,当耶稣基督突然显现时教会就会被提走。

  1. 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们因为等候神的儿子从天上降临而受到了称赞(帖撒罗尼迦前书1:10);
  2. 保罗进一步告诉他们,他们要脱离神将来的忿怒(第10节的后半部分);
  3. 保罗还写道,他希望自己能活着经历耶稣基督在空中提走祂的教会(4:17);
  4. 耶稣基督将来要回到地上,建立祂的国度,祂将与教会一同从天上降临,统治一千年的时间(启示录第19章)。

保罗在提多书里告诉我们,要等候耶稣基督为祂的教会而降临的时候。耶稣将实现祂的应许,提走祂的新娘,保护教会不经受神对世界七年之久的愤怒审判,这段时间被称为大灾难时期。然后,所有被救赎的人,将与耶稣基督一同从天上降临,在地上建立耶稣基督的国度,在那里我们将与祂一起统治一千年的时间。

我们现在不能花时间来回顾启示录中所有在末世要发生的那些事件。几年前我讲过这个话题,针对启示录我讲了七十多篇道,我认为这个话题永远不会结束。但现在我要说的是,恩典教导我们要等候,我们要等候耶稣基督的再次降临,也许祂就在今天降临。

恩典教导我们学会说“不”,教导我们说“是”,现在教导我们第三个表达方式:“也许就在今天”。也许就在今天,我们至大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会在大呼喊声中降临,把我们提走。

这就是你的返程计划,就是这个!

 

弟兄姊妹们,你计划好离开这个世界的返程路线了吗?大多数人会说:“我已经为生活做好准备了,我已经拥有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但那又怎么样呢?你会死的,你为离开这个世界做了什么准备呢?

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去一个更好的地方的道路,恰好就是耶稣基督自己,正如祂所说的: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

保罗说:“当我们谈到我们至大的神和救主时,让我来告诉你,祂为那些相信祂的人做了什么。”

后面的第14节告诉我们:

他为我们舍了自己,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

祂要赎我们,听提多讲道的每一个奴隶都会理解这个术语,它来自于奴隶市场。在当时的奴隶市场上,买家会靠近奴隶所在的拍卖区,在那里进行交易。在按照谈好的价格付钱后,奴隶主就会解开奴隶的锁链,这个奴隶就属于买主了。

耶稣基督把我们从罪的奴役中赎买出来,把我们买下作为祂自己的奴隶。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在这封信的开头告诉提多,他认为自己就是神的奴仆(提多1:1)。

大家注意到了吗?保罗说祂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这个动词所使用的时态,表明这是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行为,而且这个行为还具有持续的影响力。这里说的是一切罪恶,这意味着你明天不能做一件耶稣会说“我不知道”的事。不会的,我们的救主过去在十字架上的死,已经为我们所有罪恶的想法、行为和欲望都偿付了代价。

保罗在第14节还补充了耶稣另外一个作为:又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祂在过去救赎了我们,在当下洁净我们,注意,祂让我们热心为身边的人行善。清教徒称基督徒“被新的情感赋予了大能”。[16]

我们真的是为神热心的人吗?我们真的受了福音的影响吗?我们真的热衷于我们的信仰吗?

伍德罗·克罗尔(Woodrow Kroll)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

前段时间,我在芝加哥讲道,搭了一辆出租车去机场。我的出租车司机是个穆斯林,我和他攀谈起来。我们经过一座被改造成清真寺的大楼,我问他有多少人去那里祈祷。他说:“下午4点的敬拜大约有1500人,凌晨4点的敬拜没有那么多人参加,只有大约900人。”克罗尔写道,你能想象900名基督徒在凌晨4点在芝加哥或其他任何地方祷告吗?[17]

他接着写道,虽然大多数美国人声称相信神,但他们显然不相信参加教会的活动,至少不像穆斯林参加他们的祈祷仪式那样。事实上,如果你把美国所有不去教会的人,那些不去任何教会的人都放在一起,把他们变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按照人口数量来算,他们将成为世界上排名第十一的国家。[18]

我们在向当今的世界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

他们是否听到我们对错误的事情说“不”,他们是否看到和听到我们对正确的事情说“是”呢?他们是否听到我们谈论耶稣基督的第二次降临呢?他们是否看到我们带着“也许今天祂就会降临”的期待来生活呢?

我收到了《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上的一篇文章,一位物理学家针对当前很多人抱着错误的希望发表了他的评论。他说:

来自太空卫星的最新数据是明确无误的,就是宇宙最终会消亡,星系将被拆散。总有一天,当我们仰望天空的时候,我们会非常孤独,因为其他星系离我们太远,我们无法观测到。更糟糕的是,天气会异常寒冷。随着宇宙变化的加速,整个宇宙的温度都会骤降。数十亿年后,恒星将耗尽它们的燃料,海洋将会冻成冰,天空将变暗,宇宙将由死亡的中子星、黑洞和核碎片组成。地球上所有的智慧生命都要注定死亡吗?物理学确定无疑的定律似乎已经发出了死刑令,但还是有一个可行的策略,就是离开这个宇宙。物理学定律允许虫洞的产生吗?可以把我们的宇宙连接到一个更年轻、更适宜居住的宇宙吗?在2021年,将要发射一个新的太空探测器(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它可能会帮助我们证明或反驳这些猜想。我们可以建造一个通道来连接我们的宇宙和另一个宇宙吗?对于智慧生命来说,没有其他选择。我们要么离开去另一个宇宙,要么在旧的宇宙中死去。[19]

我们能建造一条从我们的宇宙到另一个宇宙的通道吗?答案是肯定的。保罗说:“等候那所盼望的福,以及我们至大的神和救主的荣耀显现,祂就是耶稣基督。”

 

总有一天,会有那么一天,也许就在今天,祂就要降临,来接走祂的教会。与此同时,我们要操练说这三个不同的表达方式:“不……是的……也许就在今天。”并且学会如何把它活出来,而恩典会教导我们如何过这样的生活。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2年6月24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2

版权所有

 

[1] Max Lucado, God’s Story Your Story (Zondervan, 2011), p. 93

[2] Adapted from Charles R. Swindoll, Insights on 1 & 2 Timothy, Titus (Zondervan, 2010), p. 299

[3] John A. Kitchen, The Pastoral Epistles for Pastors (Kress Christian Publications, 2009), p. 532

[4] Charles Ray, First & Second Timothy, Titus, and Philemon (AMG Publishers, 2007), p. 178

[5] Adapted from R. Kent Hughes, The Disciplines of a Godly Man (Crossway Books, 1991), p. 73

[6] Hughes, p. 345

[7] Kitchen, p. 533

[8] Ibid.

[9] Adapted from John MacArthur, Titus (Moody Press, 1996), p. 117

[10] Kitchen, p. 534

[11] Diana West, The Death of the Grown-Up (St. Martin’s Press, 2007), p. 71

[12] Quoted in The Tale of the Tardy Oxcart, Charles R. Swindoll; Word Publishing, Nashville, 1998; p. 469

[13] Warren W. Wiersbe, Be Faithful (Victor, 1984), p. 116

[14] Kitchen, p. 536

[15] MacArthur, p. 120

[16] Swindoll, p. 301

[17] Woodrow Kroll, The Vanishing Mini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Kregel, 2002), p. 40

[18] Ibid, p. 41

[19]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 “Huddled up with LISA” January 20, 2005

Añadir un comentario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HAGA CLIC AQUÍ to make a difference.